普通孩子报补习班的后坐力来得慢,但很强。主要是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某些情绪、一些表现是因为生活被安排得太满、长期没有空白造成的。
参加补习班的两种情况,结果可能天差地别。希望大家都是后一种。
第一种:随大流类型
这种情况更像是【缓解父母焦虑】【担心孩子跟不上】而做出的决定。
看别人家孩子都报班了,自家不报能不能跟上啊?
为孩子着想的心是好的,但做出的决定是跟风的、盲目的,结果可能并不是十分尽如人意。
心理学中的“自我决定理论”指出,人类的内在动机需要三个基本心理需求支持——自主性、胜任感、归属感。
· 如果孩子的课余时间被补习班占了大半,这是一种被动安排,会削弱他们的自主性。
展开剩余74%· 如果补习班安排的内容超出孩子当前的学习能力,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,削弱胜任感。
· 如果孩子长期被安排上这个补习班、上那个补习班,会让他们从“妈妈让学的”逐渐转变为“为妈妈学”的被动心态,进而影响归属感的建立。
看着孩子每日忙碌在学校、补习班之间,家长是为了让孩子不被落下,提早适应下学期或者更高阶段的学习强度,打下更扎实的基础。
殊不知,这样的学习日常,也会给后期学习埋下隐患呢!
比如,
· 长期被“补习班的老师”安排学习内容,孩子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渐弱化,逐渐陷入“被动的陷阱”。
· 被补习班占用了游戏时间,或者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任务,这种疲惫感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。
· 还有因为提前学习,思维停留在表面,当到了真正需要深入理解的阶段时,反而很难推进。
所以,即使因为需要选择补习班时,也别随大流,而是要仔细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与兴趣、考虑孩子的精力和补课的方式等等。
第二种:着重提升类型
与随大流的补课方式不同,着重提升类型的补课更注重孩子的需求,应该说是有明确的目标,而且对老师有一定的要求。
这样的孩子,通常整体成绩不差,可能存在略微的偏科。
而补课对他们来说,是一种快速提升弱项、突破瓶颈的途径。
通常这样的孩子整体成绩并不差,在什么情况下,他们会选择补课呢?
1.难度跃升时
在学习上有明显的思维“卡壳”,通过现有的能力难以突破,需要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跨越瓶颈。但当适应了新的学习阶段,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重新找回学习的主动权。
2.更高阶的学习目标
比如参加学科竞赛,或者冲击顶尖学校的自主考试,需要对知识有更深、更广的拓展,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,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等,进行的针对性训练。
3.差缺补漏型
哪怕是成绩优秀的孩子,也可能会在某个知识或某门学科上存在薄弱环节,如果是日常的考试,这些知识盲区不会暴露。但参加高难度或综合性的考试时,这些薄弱点就可能成为绊脚石。
4.开拓自己的兴趣
学霸对自己的兴趣有更深的探索欲,他们会积极寻找课本外、更深的知识拓展,增强自身在该学科领域的素养,为未来的学习积累优势。
学霸补课的核心,说到底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,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手段。如果是给孩子补课,我更希望是第二种,哈哈。
对于孩子补课这事儿,大家是怎么看的呢?
发布于:黑龙江省汇盈策略-炒股杠杆实盘-股票加杠杆软件-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